一时兴起而读《三体》

多年前看过一次《三体》,印象深刻。这次跳过了第一本的世界观铺垫,原计划只看第二本省得心情不好,不过还是忍不住都看完了。

《三体》中的一部分情节反映出作者“自暴自弃”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篇被当作说明书来写的小说,它只考虑了情节逻辑的连续性而完全没有在意文笔的连续性。因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的背后说:“我让程心去这四个太空城就是为了让她刚刚好看到宇宙背景下的人类社会长成什么样子,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其与当今社会的相似程度。但我又不能写一句话,‘虽然来到了掩体背后,但人类社会与几百年前在组成等方面毫无区别’,所以……”

最初看科幻小说时,我的期待很低。类似于《三体》这样的世界观架构,我只希望作者把“这样的世界按照合理的逻辑演化会发生什么”这一个问题回答得够好就行了,哪怕像第一部那样玩着一些无所谓的吊胃口也无所谓。然而接下来,作者又不仅仅是在证明数学题了,而是在这个架构之上开始讲故事,做任务,从而让我眼前一亮(大概还是眼界太窄了)。虽然说作者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射,而他的手法也比较差劲,让人不仅仅觉得他是在为了影射而影射,甚至是为了影射他想影射的现象而影射,不过也都无所谓了,毕竟我的期望很低的。不过以此来说这部小说文笔差劲,倒也不过分。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因为这个故事,换作任何一个写文章不像说明书的人来写,恐怕发展也是截然不同的。

虽说我说自己是来看结局的,但是这个结局还是有点谐谑得超出我的接受能力,从而让我更愿意就其说教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事实上,作者通过程心所抨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苗头,而远非几百年后才会出现的社会潮流。就这一点来说,作者的预测非常准确,因为大量的“程心”在小说完成之后几年出现了,现在被我们称为:圣母婊。

作者想讽刺得也不是个体的圣母婊倾向,而是整个社会的。直接写一个社会的行为比较没意思,所以将其特征化赋予一个突出的个体,然后通过“整个社会认同她”的方式进行这个故事。在一个知乎回答的提示下我注意到程心小时候的行为,想要一个爸爸,就有了爸爸,不想要更多了就没有弟弟妹妹。这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叫做溺爱,反映在一个社会、一个种族上呢?没有对应的词,但的确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写照。人类就像小时的程心一样,要什么有什么,由此养成了自负的性格,也是一样的原理,一样的结果。

这种自负的具体体现,就是所谓“人道主义”。小时候我就想过,进化论的核心是适者生存,然而在人类社会里,残障人士、低能人士等显然非常的“不适”了,却可以在人道主义的帮助下同样生存下来,这等于是推翻了进化论存在的基础。如此一来,人类还如何进化?

《三体》考虑得比我要现实的多。人道主义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而它的推论却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而《三体》就通过讲述“受人道主义支配的人类社会走向灭亡”这个故事,具体的讲明了到底哪里不对。抑或说,它给出了一个反例,说明这并不是真理,只要你不承认人类应该自取灭亡。

在第三部当中,有意而为之地让程心做出了多个集中体现人道主义的选择,大者如放弃广播、劝降星环城;小者如在第一次误报时先是一定要带三个孩子逃命又决定不逃命了(孩子:“妈卖批”),如结局处回归运动一忽悠就放弃了小宇宙,把黑暗森林一股脑抛到脑后,非要离开小宇宙(云天明:“妈卖批”)。人道主义看似在自残,其实能够给人一种快感,就如程心在备忘录中所写,她感觉自己仿佛开始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压力好大啊。其实她自己有多向往这种“压力”,读者非常清楚。当作者刻意把这种行为造成的恶果描写出来时,大家都唾弃她;但是在情节不是那么激烈的部分,比如程心几次冬眠的理由都是“我为人类做出好大的贡献,我必须要躲着那些感谢我的人”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逻辑没什么问题?事实上,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放在程心的位置上,我们做出的行为不一定比她好到哪里去;如果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那么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也和小说中的描述不会有太大区别。一边嘲笑程心一边又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要是她我肯定不会……”这样的话,于是大家更讨厌她了。